通過研究孩子們的大腦是如何回應聲音的,可以評估兒童語言的發展及其將來的識字潛力。
近日據美國西北大學的新研究顯示,孩子們在正式學習閱讀之前具有的識字潛力或學習障礙,或許可以通過一項快速的生物監測被識別。研究者發現,人腦在嘈雜環境中處理輔音的能力,有反映孩子識字的潛能的可能性。
近日,一篇發表於《美國公共圖書館·生物學》期刊的文章,將研究重點放在嘈雜混亂的環境中孩子所具有的辨認語音,尤其是辨認輔音的能力。研究人員發現,未接觸文字的兒童,其大腦在嘈雜的背景環境中處理語音的效率低下,到達入學年齡時與同齡人相比,在閱讀和語言進步中面臨更大的困難。
這項研究的作者是來自西北大學聽覺神經科學實驗室的專家Nina Kraus教授,他表示,新發現把大腦在嘈雜環境中處理口語的能力和閱讀技巧相關聯,使我們能夠以生物學的眼光看待孩子未來的識字情況。「可以在孩子學前關鍵的幾年時期內採取恰當的干預措施,採取干預的時間越早越好。」
借助極端粒度研究語音細節
這項西北大學的研究表明,大腦在嘈雜中處理輔音聲響的能力對於語言和閱讀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者表示,談話與交流時常發生在嘈雜的場所和環境中,因此增加了大腦的負擔。噪聲尤其影響大腦接收輔 荃灣迷你倉庫,而非元音的能力,因為說話時輔音發音很快,而元音聽起來相對簡單。如果大腦對聲音的反應沒有達到最佳程度,那麼它就無法跟上嘈雜中所需的又快又難的運作。每當大腦響應聲音發散電波,研究人員能由此捕捉到大腦如何從嘈雜中篩選出講話內容。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借助極端粒度,看到大腦如何提煉說話中每個富有意義的細節。研究人員研發出一個統計模型,用以預測孩子們在關鍵的早期文字測試中的表現。
「生物學」跟蹤研究將持續
在一系列針對112個3~14歲兒童的實驗中,研究團隊發現這種「30分鐘神經生理學」評估制度,對於預測一個3歲孩子在多個讀前測試中如何表現具有極高的精準性。一年後當孩子滿4歲時,研究者還將跟蹤測試其在跨多種重要語言技能的閱讀中將會如何表現。模型通過精確地預測學齡兒童對閱讀的敏銳性,除了能夠診斷孩子們是否患有學習障礙,同時也證明了它自身的廣度。
這項實驗的主要負責人Nina Kraus教授表示,使用生物學方法的重要性在於,在任何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大腦是如何理解聲音」以及「對於文字的影響」,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可以跨年齡應用的統一生物指標。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黃嵐
實習生 左易可
荃灣迷你倉庫